首页 >> 宽叶柳兰

涨知识中国古代的公园肉穗果科

发布时间:2022-08-05 14:40:08 来源:及非农业网

涨知识:中国古代的公园

5月18日消息:公园,顾名思义是公共,是公开的、共享的、可进入游览休憩的园林。汉语"公园"一词最早出现在《魏书·景穆十二王·任城王传》:"表减公园之地,以给无业贫口",意为建议减少官家园囿,将土地分给无业的贫民。古代官府园圃向民众开放供游憩已具备公园的性质,此类"公园"在唐宋时期还被成为"郡斋"、"郡圃"等。

1、"类公园"

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真正的公园,但皇家、贵族、卿臣会在自家宫囿之中邀请宾客游赏,魏晋南北朝时私家园林还会在节庆期间向公众开放,有半公共化倾向,可谓之"类公园"。

周文王的灵圃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园林。灵圃归属皇家园林且"与民同之",《孟子·梁惠王篇》记:"文王之园,方七十里,刍荛者往焉,雉兔者往焉",刍荛、雉兔者的目的是满足物产需要,而非游憩赏玩,但能显现其一定程度、特定时段的公共性,可以说是公园精神的萌发。

至汉代,公园精神在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中得到进一步强化,汉武帝上林苑的角抵百戏与民共享,《汉书·武帝纪》:"(元封六年)夏,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","(元丰三年)春,作角抵戏,三百里内皆观"。另,汉代梁孝王的菟园延续了皇家园林的造诣,园中充满奇果异树,飞禽走兽,梁王常邀宾客弋钓于其中。与皇家园林不同的是被接待的宾客来自于各个不同的阶层,且次数相当频繁。从枚乘的《梁王菟园赋》中"邯郸襄国易涿之丽人,及燕汾之游子,相与杂遝而往款焉"的描写可以了解一二。

园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,造园风格追求天然情调的私家园林在数量上大大增加,其开放性程度也不断提高,公共园林呼之欲出。

2、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公园——兰亭

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喜欢举行雅集活动,一般会选择在风景清幽的场所,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会,就是一个典型。东晋永和九年,王羲之邀请了42位文人雅士在会稽山阴举行了曲水流觞的雅集活动,并以《兰亭集序》记之。亭在汉代是驿站建筑,为官府的基层行政机构,两晋时期演变为点缀风景的建筑,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之所,逐渐亭成了公共风景游览胜地的代称。如新亭、兰亭、沧浪亭等。兰亭是一个"有崇山峻岭、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"的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的游览胜地,又具有公共性,如今确切地址众说不一。有了《兰亭集序》的记述,兰亭成为文献中的第一个公园,亦或是公园的雏形。但是,雅集归根结底是士大夫的聚会,兰亭难以称得上西人意义上的公共空间。

3、史上第一次出现寺庙公园——六朝寺庙园林

如果说兰亭是文人骚客们营造的高雅清幽的公园,那么寺庙园林则是向着芸芸众生的世俗化的公园,其开放性、共享性程度更高。佛教从汉明帝时期传入发展到六朝,达到历史上第一个狂热期,信徒众多,寺观林立,已是"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,徒侣逾众"。(《魏书·释老志》)六朝时期"舍宅为寺"的风气盛行,贵族卿臣把自己的邸宅捐献出来作为寺庙,将起居用房改建成为供奉佛像的殿宇和僧侣用房,宅园则原样保留为寺院的附园,改建后的寺、观内部殿宇庭院的造景园林化,市郊寺庙选址考究,注重外部环境的园林化。寺庙内山池花木,蔬果丰盛以供收入,常设乐舞百戏,民众出入无碍,可自由观赏休憩,城市中的寺、观不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,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。《洛阳伽蓝记》记载了北朝洛阳66座佛寺,如宝光寺:"至于良辰美日,休沐告归,征友命朋,来游此寺……置酒林泉,题诗花圃,折藕浮瓜,以为兴适",此为寺庙中的雅集;又如景乐寺:"至于大斋,常设女乐。歌声绕梁,舞袖徐转,丝管廖亮,谐妙入神",寺庙女乐不断,"寺禁稍宽,百姓出入,无复阻碍",百姓可自由出入景乐寺;宝光寺中"园地平衍,果菜葱青";这些记载都能说明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园林是一个非常世俗化的、公共化的园林,承载着宗教功能的同时具备休闲娱乐功能,已然是真正的公园。甚至有学者认为历史上正式的公园就诞生在六朝寺庙园林。

4、衙署公园的出现与盛行——郡斋、郡圃

以现有的文献资料,最迟至唐代出现衙署公园,宋代得到承继并发展迅速。唐宋时期的州、郡、县各级地方衙署周边建置的园林,集官员办公、居家、宴集、民众游乐、旅宿等多项功能,公私兼顾,这样的园林在唐代称为郡斋或县斋,宋代则为郡圃或县圃。唐代郡斋仍以官员文士为中心,游赏夜宿,观乐舞赏美景,但在假日庆典时向民众开放,如,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,二月春分时节举办酒席乐舞,宴请忠州州民一同赏春以示皇恩,此情景记录在他的《郡中春宴因赠诸客》中:颁条示皇泽,命宴及良辰。冉冉趋府吏,蚩蚩聚州民。有如蛰虫鸟,亦应天地春。薰草席铺坐,藤枝酒注樽。中庭无平地,高下随所陈。蛮鼓声坎坎,巴女舞蹲蹲。宋代郡圃公园化程度相对高一些,四季宴乐歌舞丝竹不断,以"纵民游乐"强调优良政绩,彰显与民同乐的皇恩浩荡,同时也承担礼待下士的任务。政治因素加强了平民公园文化的普及。

5、较早的古迹山水公园——唐代长安曲江

唐代长安城偏东南隅的曲江池、芙蓉园、杏园、恩慈寺、青龙寺以及乐游园(原)等几处历史景观与山水景观,组合成风景名胜游览区,有学者称之为"曲江乐游园",属较早的古迹山水类型的公共园林。曲江池是秦隑洲、汉宜春下苑故地,芙蓉苑原隋代的一处御苑,经过不断整修,唐时呈现出新的面貌。曲江池定期向都人开放,人人均可游玩,尤其节庆时期热闹非凡,更有国家承办的大型宴饮集会,引得无数文人士子流连不已。乐游原地势宽广,登高远眺,长安东南一角尽收眼底,原太平公主私人别业,后嬗变为公共园林,完全向公众开放,是人们踏青游玩的好去处。这组景观城东南隅,连接成片,形成一个范围广大,内容丰富,皇族、百官、进士、僧侣和百姓聚集游览的公共园林。杜甫《乐游园歌》、王勃《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》、刘禹锡《陪催大尚书及诸阁它宴杏园》、李商隐《乐游园》等等大量唐代的诗赋描写了这个风景名胜区的景色与游览情景。

公园滥觞于东晋,在六朝得到长足发展,至唐代,公园休闲文化普遍深入平民百姓的生活,尤其是宋以后公园形态已非常多样,除以上所述的几种类型之外,还有纪念性公园,比如上文所述兰亭,明嘉靖绍兴知府沈启将文献记载中的兰亭定位于天章寺前(既今日兰亭所在),亭前疏浚曲水供流觞,清代赠建"右军祠"、"御碑亭"、"流觞亭"等,景点的展陈都与王羲之有关,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纪念性公园。

另外,宋代杭州西湖是一个著名的自然山水公园。至南宋,西湖集皇家园林、众多私家园林、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于一身。

公园的核心在"公",对公共性不同的界定会产生不同的公园,科学的态度是取其公约数并对其差异分别处理。公园不能孤立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,不存在一个绝对而同质的公园。

做不孕不育检查费用

潍坊儿童白癜风医院专科

中山治疗成年人癫痫病哪家好

盘锦治妇科疾病医院排行榜

沈阳治疗儿童自闭症的费用是多少

友情链接